今天,是五一劳动节,也是上阀103岁的生日!自1921年上海阀门厂的前身上海增茂五金厂成立以来,100多年来,上阀从上海黄浦江畔的手工作坊走向行业的领军企业,从一无所有到多个填补国内空白,从艰苦奋斗走向开放卓越,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。一代代上阀人用勤劳的双手,共同书写了上阀壮丽的劳动篇章。让我们一起跟着上阀的发展历程,见证时代变迁,共同期待未来的辉煌!
回望百年,浪成微澜间
20世纪初,随着上海开埠,在市区以及嘉定县等周边地区,一批以机械和电力为动力的工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。1921年,上海增茂五金厂和华德机器厂(均为现上海阀门厂前身)开始生产小口径低压阀和铸铁阀。华德机器厂生产的铸铁阀门,最大口径可达6英寸。30年代后期,上海已能制造多种铜铁低压阀门,不仅出现了有注册商标的产品,还出现了阀门制造企业集群。当时,阀门根据外来词音译叫做“凡尔”,上海制造的“凡尔”质量可靠,畅销全国各地,并出口南洋。
新中国成立后,以上海增茂五金厂为首约33余家阀门企业,通过对私改造,公私合营,实现合并建厂,攻克关键技术。1952年,锦隆五金厂(后并入上海阀门厂)首先试制成功中压锻钢闸阀。1961年,新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阀门科研院所及企业——上海阀门厂(以下简称“上阀”)正式成立。建厂时人数400余人,投资金额500万元。成立后,拥有行业一流的制造、试验和检测设备的上阀,为我国电站、石油、化工、化肥和冶金等提供各种各类阀门产品共1000多个品种规格,产品最小口径为3毫米,仅几两重;最大口径达1000毫米,重30多吨。
从七十年代国家重大项目关键核心装备,到八十年代东方红系列卫星等早期航空航天设备,再到九十年代的秦山核电站,都有“上阀”牌产品的身影,正是这一个个或大或小的阀门,“掌管”着国之重器运行节点上的一开一关。当时,“上阀”产品品种和成套设备水平在国内均属领先地位,除供应国内市场外,还出口西欧和美国等30多个国家,每年创外汇近100万美元。
从七十年代国家重大项目关键核心装备,到八十年代东方红系列卫星等早期航空航天设备,再到九十年代的秦山核电站,都有“上阀”牌产品的身影,正是这一个个或大或小的阀门,“掌管”着国之重器运行节点上的一开一关。当时,“上阀”产品品种和成套设备水平在国内均属领先地位,除供应国内市场外,还出口西欧和美国等30多个国家,每年创外汇近100万美元。
上阀在发展壮大过程中,与核电阀门结下了不解之缘。核电阀门是核电站中使用数量较多的设备元件,是保障核电站安全运行中的必不可少的零部件。在我国核级阀门起步晚、基础差的背景下,上阀克服重重困难,于1974年成功研制出第一批核级安全阀,为我国自行建造的秦山核电站一期工程生产了5个品种64个规格368台核电阀门,为核电阀门国产化做出重要贡献。
风起潮涌,破局开新篇
从80年代起,伴随着改革开放大潮,我国开始组织骨干企业引进国外同类产品的设计、工艺等先进技术和加工设备,国际主流的阀门产品和ASME/ANSI的有关阀门设计、制造、试验的标准及其相关材料标准逐渐为国内阀门界所接受,阀门制造技术和产品质量迅速提高。1979年以来,上阀A42Y一16型全启式安全阀,荣获国家银质奖,A41H一16型、A47H一16型微启式安全阀,获上海市优质产品奖、机械工业部信得过产品称号,OE40H一16型中压闸阀获国家经委颁发的优秀新产品和市优质产品证书。90年代,上海阀门厂成为阀门行业第一批取得国家核安全局颁发的设计、制造许可证的阀门厂家。
90年代后期,由于市场疲软、产能过剩,以及管理体制弊端的显现,一批企业陷入全面经营困境据上阀老员工回忆,1996年到1998年期间,阀门厂订单不足,工人工资无法正常发放,企业属于上班三天休息四天的状态。2001年,上阀与国外资本合作,成立合资公司,寻求新的发展方向。
2005年,上海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。2月,“非公经济36条”由国务院发布,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电力、电信等垄断行业和领域,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,国企变革图强、民企发展壮大“双线”交织出现代产权制度改革的新图景。这一时期,上阀在厂长王建克及其团队带领下积极响应国家的相关政策,迎来新一轮改制。
创新立命,助“华龙”出海
改制后的上阀更加关注新产品的开发,经历过一番波折后的上阀人明白,只有不断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,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上持续保持竞争优势。经过改制后近四年时间的发展,上阀无论是在“软实力”和“硬实力”上,都有了实质性提升。2012年,上海阀门厂研制出国内第一台300MW核电稳压器安全阀和主蒸汽安全阀样机模拟件,一举取得国家核安全局颁发的核一、二、三级安全阀设计、制造许可证,重新掌握了进入核电领域的钥匙,成为国内为数不多具备核一级阀门设计制造的企业。近年来,在国家“构建新发展格局,推动高质量发展”的政策背景下,上阀通过智能化控制流程、现代化精密管理,实现阀门产业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,一方面推动关键阀门国产化,另一方面,国产阀门随着“华龙一号”等中国自主核电项目“出海”,在更大的舞台上发挥作用。
原文链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CJf9zTnJKOG66j1cPo5RGg